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简历会包括你的教育背景,校园经历,实习经历、获奖情况&技能等部分。不少同学觉得自己的简历除了增加了一个学历背景之外,其他没有太多可以突出的地方。
其实不必过于担心。绝大部分同学的经历都不算是很丰富,而企业希望看到的,未必是你有过什么经验,而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擅长什么?你能力如何?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去工作的?
1、教育背景这个部分一般包括:学校名称(本科+硕士)、学校所在地、专业、毕业时间、GPA。
这一栏需要写出自己的绩点和排名,如果自己所学专业在全球排名很高,可以备注一下,留学的学校名称后也可以括号备注QS排名。(尤其是排名不错但是在国内名气不显的学校)
除了上面的必填内容,optional的内容包括做过的科研、留学和暑期项目经历等,有的话务必写上,是加分项!
2、国际志愿者经历拥有一段国际志愿者经历或者在留学本地当志愿者,是网申快消等行业的外企中的加分点。
这表明你可能具有:明显的语言优势,能够和不同国家or地区的人合作,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3、课题&项目经历相对于国内的大学,留学生的小组课题经历更加丰富和专业,并且在一些课题的观点和思考上更加前沿,能为公司带来新的突破点。
同时,这些课题&项目经历能证明你对这个领域/行业,或者这个公司,做过相关的研究有了解,并且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比如说,你想面试mkt、咨询、行研部,你可以说你做过某某项目的市场调研。如果你想当管培,你可以说你在小组课题里作为leader带领大家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当你把经历全部梳理出来,再去匹配行业和公司。比如,你要求职互联网,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不同公司的商业模式怎样的,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他们现在正在布局怎样的规划?
理解了行业,再来看岗位。这个岗位给公司能够带来怎样的价值,要完成这些价值需要怎样的素质和能力,作为一个新人,公司对我的期待会是什么样子,我能为公司带来什么价值?公司怎么才能看到我的潜力?
完成以上几点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简历有那么多方面可写!
Uoffer简历优化帮助学生精修简历中的每个细节,打造学员背景亮点,如果有需要的点击【简历优化】了解详情。
二、如何让你的简历脱颖而出?
1、切忌直接翻译英文很多留学生在写中文简历时都会翻译自己的英文简历。翻译可以,但一定要符合中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不然很有可能“弄巧成拙”,HR并不会觉得你的英文水平多么好,只会觉得“你对这份工作不够上心,连重写一份中文简历都不愿意”。
除了语法错误,还有中英文商业用语的差异。比如欧美企业中的Insights一词,在中国企业中对应的专业词语应该是是“专家意见”或“专家内参”,但被很多留学生直译为“观点、远见”,令面试官不明所以,无法体现专业度。
此外,对于一些外资企业,很可能需要英文简历。因此,在面试时可以准备中英两份简历带上以备万一。
2、排版简洁明了,切忌花里胡哨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提供简历模板的网站。
对于刚开始写简历的同学来说,可能会纠结于到底是选小清新风还是优雅古典风。
其实,除了应聘对审美要求很高的设计类职位之外,其他的IT、金融类岗位对简历排版的要求就是:
关键信息突出,一眼就能看到;排版清晰、逻辑严谨、有数据支撑;大多数的简历停留在HR手上的时间很短,格式不规范,不专业,都会导致简历在第一秒就被丢掉。
一张标准简历应该有的样子:请不要使用带格子,带过多颜色,带背景,带印花,看上去花里胡哨的简历,描述冗杂过长,这些都不适用于职场。
不论是HR还是面试官,在面对N多候选人的时候,花在每份简历上的时间必然很少,这个时候通过简洁的排版、条理清晰的内容,让看简历的人能一下子抓住重点,才是重中之重。
可视化信息相信在很多简历模板上都能看见。
这种可视化布局设计相较于普通模板更好看,因此受到求职小白们的欢迎。但是,这种信息描述在HR眼里,可能是一种迷惑行为。
一方面,这种描述缺少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用进度条表示的PS技能水平是什么水平?是谁来评定这个水平的?是行业水准还是自己?如果是行业水准,那又是如何评定?
缺少了参照物的技能百分比描述,是毫无意义的。
另一方面,对于工作能力的描述最忌讳的就是空口无凭夸夸其谈,而可视化本身是一种抽象化的表达方式,正好是背道而驰。
所以在选择简历风格的时候,切不可被华丽的设计迷惑了,实用性才是最核心的要求。
3、突出个人能力,匹配岗位需求写简历时的【技能/奖项/兴趣爱好】这一项属于比较锦上添花的内容,在简历中没有提到的部分,都可以在此处补充。
比如获得过的奖项、会使用的工具软件、外语(比如:托福/雅思/阿拉伯语/德语等)等。
如果才艺过多,展示不过来,请谨记一个【原则】:符合岗位要求的优先。
许多人在写简历中的个人技能一项时会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把自己会的技能写进去就万事大吉了,比如“擅长数据分析”、“精通office软件”、“能流畅使用英语”等。
写了一大堆与岗位符合的技能,但是HR却没有联系你。为什么呢?
其实,写简历有点类似于论文的行文思路。当提出一个观点时,需要用一些相关的事实来证明这个观点的可靠性。
同理可得,当在简历中提到一个技能点时,也需要相关的辅助介绍来证明:我可以!
举个例子,上面提到的“擅长数据分析”、“精通office软件”、“能流畅使用英语”就可以修改为:
擅长数据分析:在xx项目中利用python软件抓取xx数据,能更迅速,精确的帮助团队完成xxx任务;
精通office软件:excel中会使用vlookup功能,数据透视功能;ppt可根据主题制作模板(必要时提供作品);
能流畅使用英语:已通过xxx考试,分数为xxx;在校期间可与导师、同学无障碍用英语交流等。
另外,HR在筛选简历时通常首先看跟岗位匹配的关键字,所以与其写一些长篇大论,不如在突出关键字的基础上进行打磨。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厂采用机器筛选和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式。
机器筛选主要是看一些硬性条件,比如学校,学历,四六级成绩,GPA,奖学金等。所以无论是在申请还是面试时,一定要注意突出对岗位要求的关键词,如:组织能力、领导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而人工筛选主要是针对机器选出的符合硬性条件的简历进行主观评判,核实实习经历是否符合申请岗位,开放性问题的答案等。
针对各个岗位的特性,总结企业针对该岗位的关键词。你过往的经验、技能、素质越符合这个岗位要求,两者匹配度越高,你的简历就越吸引人。反之,假设你的简历缺少这样的关键词,就非常容易被企业的网申系统Pass掉。
4、个人经历挑重点,量化很重要实习经历的逻辑顺序,该选哪些对岗位申请有用的经历都是需要仔细思考的。往往有两到三个靠谱且相关的就可以了,真正有用的实习只有以下几种:
大公司实习(直接抓住HR眼球)非常相关的实习经历(与申请岗位直接相关)自己独立完成了项目的实习(最好有数据和结果支持)写实习经历一般包括的内容:公司名称、地点、实习起止时间、岗位、工作描述,注意经验的时间和与所申岗位关联度,按照时间顺序由近及远排列,最近的经历会更有优势;
写实习经历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按照你完成的项目来写。有些实习的工作量较大,可以按照完成的项目来划分,具体写一下每个项目你都完成了哪些部分,项目里面的细节也是需要描述的,尽可能量化你的指标或者业绩用数字说话。
第二种:按照你做了什么事情来写。大致描述你做了什么事情,完成了什么任务以及你扮演的角色。看上去第一种更专业,确实如此。不反对你全部使用第一种的格式,但必须注意,当HR问到你这些项目的时候,你必须都能非常顺利的回忆当时发生的细节。
切记,实习经历的优先级别,一般是:相关度>公司大小,不要拿着一份大厂经历,不论应聘什么岗位都写上,不相关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
另外,每一项经历下可设3个Bullet Points进行拓展叙述,具体数目可视情况而定,最好不要超过4条。
经历要怎么写,是需要技巧的,可以使用STAR原则量化自己的经历,用直观数字作支撑,即:我在什么样的背景下(Situation),接受了什么任务(Task),做了什么事情(Action),取得了什么成果(Result),工作职责什么的就不用写啦。
在相关的职位工作过,做的事情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你如何证明你比别人优秀,比别人更合适?
举一个营销相关的实习经历,一般人是这么描述的:
在XXX公司期间,曾参与联合营销活动,与多家公司达成合作,给公司带来了较大利益。
量化过的优秀描述是这样的:
工作期间,曾参与XXX公司与我司联合营销活动策划、执行工作,与20家公司洽谈成功取得合作赞助,上线仅5天最终活动pv量达1000w+,参与人数100w+,用户转化率高达66%,大大增加了公司的品牌曝光度及行内影响力。
量化过的描述显然更加一目了然,令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而这样写的重点在于能让HR更快速的了解到你在这个岗位能为公司带来的实际效益,增加成功几率!
没有实习经历的小伙伴也不用担心,其他包括社团经历、比赛经历、志愿者经历、项目经历和小组课题经历,只要和应聘岗位相关,或取得的成就比较厉害,能从正面/侧面反映你的个人能力,都可以写在简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