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是供需关系
求职市场的难易,本质背后的核心是供需关系。今天的相对难拿面试,是比较10年前,移动互联网初年,新企业蹭蹭地往外出,而大厂需要移动互联网转型,科技公司招人门槛要低很多,有人才能干活啊,有人才能扩张啊!
而今天实际情况是,北美new graduate的岗位并未明显增长,国内互联网公司甚至都在收缩,而相反供给侧的人却越来越多,大量的转码/转数据,各种所谓的名校开设了各种所谓的ba/数据的研究生项目,最终的结果是企业招人变得有更多的选择了。如果我今天可以招到一个有1年工作经历的人,我为啥要招一个学生呢?在基本差不多成本的情况下?
招应届生相对谨慎
可以拿Netflix和apple可以直观地来看,应届生招的还是比较谨慎的,如果有hc也是hr从pool里捞,主动outreach的多。
注意,我并没有说今天完全找不到工作,但是也不要拿10年前的案例,去比较你自己现在的position。我所强调的点是需求和供给产生的难度增加,而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如果你在target schoo list里面,如果你有对口的实习经历,拿到面试肯定还是有机会的。
如果你的硕士非target, 毫无工作经历,求职线开始的比较晚,我真心建议先找到一份工作干着,哪怕这个工作工资低一点,哪怕没有那么大的名气,身份的压力缓解后,又有了几年工作经验再跳大厂相对容易很多。
你的简历去哪儿了?
大家看apple, 为啥经常感觉apple在捞人?因为你简历关如果初筛没过,HR会把你的简历存在内部系统里。当哪个组需要临时找人或者有人放鸽子了,他们就会从数据库做关键词搜索岗位-技能-Location这些,然后从上往下拉,去捞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时候你申请的是岗位A,没有回声,过了一段时间岗位B来捞你了,因为你的简历其实和岗位B的需要更符合。
所以,我自己的体感是,如果你投了很多简历根本没有回响,要么是简历和岗位不匹配,要么是无效投递(就是岗位放出来很久了,你还投,其实都是无效岗位),要么这个岗位对留学生身份不友好。
学校很重要,但不能说明一切
总得来说,UCB的硕士能确保一份大厂全职吗?不能。US News 100名之外的项目一定进不了大厂吗?也不是。
好学校在招聘渠道和第一印象中肯定是有优势的,但是如果好学校的学生投递简历投的都是无效岗位或者简历和JD不符肯定也没有简历。况且今天到底什么是好学校/好项目?也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了。
Uoffer长期与各大名企保持合作关系,并持续推进学员进入各大名企实习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