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分析类的面试问题,其实还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偏务实,一般就着实际项目经历往下问
一类偏务虚,一般提出一个假设情景往下问
对于有丰富工作经历的候选人,一般是“务实为主”,加一部分务虚。对于工作经历少的(尤其是学生),务实部分能说的不多,只能“务虚为主”,所谓Case Study。这两类问题考察侧重点不同。
对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候选人,通过“务实问题”看:
硬技能:是否有可靠案例,证明具备岗位所需经验、知识和技能?
软技能:是否有足够协调、沟通、汇报、推动能力,趟过工作中必然会面临的无数深坑?
对于工作经历不多的候选人,通过“务虚问题”看:针对各种情景,能否提出逻辑清晰的解决方案,进而得出相对合理结论。
总结下就是:有经验的,最好证明你曾经比较好的解决过类似问题!没经验的,最好证明你有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对于“务实类”问题,其他回答都说很多了,不多展开。总之,对于一次你“志在必得”的面试,至少要做到:
多渠道打听这个岗位的要求。渠道信源权威性大体是:该部门工作过的内部人士 > 跟这个岗位很久的资深猎头 > 没在该部门工作过的内部人士 > 刚接手这个岗位的资深猎头 > 简历说明 > 其他公司类似岗位朋友。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排序,仅供参考。
清楚排在前面的三个重点要求。知道前三就够了!人无完人,你不可能符合岗位的每项要求。当然,这样的大神也是有的!但作为普通人,重点突破是最可行的方案。
针对每项重点要求,准备至少两个有亮点的实战经历。总结几次你就会发现,你的经历就是那些,类似岗位的要求大体也很稳定,无非是组合组合、调整调整、润色润色的问题。比如要求写报告能力强的,那就说一说你写过的最好的报告!按五何原则(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事)描述清楚,重点说下最终产生了什么效果!有条件的,把报告去掉敏感内容,打印出来带上!要求项目协调能力强的,那就说说干过啥牛逼项目,同样按五何原则描述清楚,重点说下遇到什么问题、咋解决的,你在中间做了什么,发挥了啥作用,产生了啥效果。
如果对照着打听到的前三项重点能力要求,仔细捋了一遍发现:工作多年的你,竟然找不出来一两项能匹配起来,战术性吹逼的实战经历,朋友,相信我,你大概率还没准备好。如果你还是执着得想进入目标公司的目标部门,现在要做的不是找猎头、投简历(有内部人士能让你直接入职另说),而是积累匹配的实战资历。
另外,针对这类“务实类”问题,还有一点禁忌:千万别伪造项目经历。适当润色美化是可以的,就像拍照片,你用个滤镜美颜大家都默认在接受范围内,但直接用别人照片就过分了啊!
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不合适,关键还在于:这类伪造很容易穿帮啊!
主要由于两个原因:
伪造的经历,往往经不起细节追问。有经验的面试官多问几层“细节”,往往会让虚假经历编不下去。比如,你说你做过一个“成本优化类”项目,哪几项业务的成本高,当时怎么分析出来的?这些业务的哪几个环节成本高,是过去3年一直高,还是某个时间节点之后变高的?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数据来源是哪里?你采取了什么手段来降低这个环节的成本的,当时你如何跟老板证明这个方案的合理性的,他有什么疑虑,你怎么解答的?其他部门有什么顾虑,你怎么解答的?根据你当时的分析,你列出的每项手段,大概各能降低多少个百分点的成本?降低的效应,是短期有效的,还是长期持续的,你的方案怎么确保问题“不复发”?以上只是我在写答案时随手想到的,如果觉得有造假的迹象,就会一直往下追问,直到可以合理的说服自己“多虑了”!当然,反过来说,即便是编的项目经历,如果一顿追问之后,你竟然都还能逻辑合理、细节丰富的编下去... 那还犹豫什么,真的很适合战略部啊,直接录取啊!!
面试你的人,说不定认识你的朋友。尤其是战略部这种,普遍一个部门没几号人的小部门,这种情况尤为容易发生。
好了,“务实类”问题不多展开,这次重点说“务虚类”问题。
在分享“回答务虚类问题”的实战技巧之前,先强调一点,也是之前和一些朋友交流中体验最深的一点:普遍的完美倾向。
尤其刚毕业的同学,针对虚构情景,由于求学生涯中习惯于有“正确答案”,因此总是倾向于找出一个“正确答案”。相信我,这完全没必要!实际工作中:正确答案99%情况下不存在,只有“可能正确”、“接近正确”的答案,然后边干边改进。
回忆一下,“务虚类”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是“证明你有解决类似问题的基本素质”!从这个目标出发,无论你对这个问题是否熟悉,都可以用套路的“解决问题四步骤”来处理它!
哪四个步骤呢?定标准、做拆解、组结论、拟方案。这四个步骤在面试时的难度,按照我的大体经验:做拆解 > 组结论 > 定标准 > 拟方案。
强调“面试时”,是因为面试是有别于实际工作场景的一个特殊情境:时间更紧(最多两个小时)、资源更少(不能求助外援、不能现场查询信息)。而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时间、资源的限制都大大放宽了,因此难度排序也是不同的。实际工作中的排序,按我经验大体是这样的:推落地 > 拟方案 > 定标准 > 做拆解 > 组结论。
首先:增加了一个“推落地”的环节。对于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面试者,这个实际工作中最难的环节,反而通常不怎么问,原因很简单:这中间的难点极其务实,要求刚出校门的面试者就有这方面的经验,是不合实际的。能做到草拟一个逻辑上没什么达问题的方案,已经是超常表现了,大多数时候,到得出结论的环节,面试就结束了。
其次:实际工作中“做拆解”难度大大降低了,原因也很简单:你现在不懂没关系,你可以上网查,可以问人啊!多问问就知道关键点可能在哪里了,怎么拆解合理了,然后不断修正就行了。
最后:实际工作中“拟方案”是相当难的。面试时大体给出一个方案,没啥逻辑硬伤就行了;但实际工作中,一个方案需要经过层层论证合理性,测算各种影响:成本影响、业务规模、业务流程影响、KPI得分测算等等。需要调整最多的部门,提出的质疑越多,而每一个质疑,都意味着一次测算,和一场潜在的撕逼。我的经验是,越重要的项目,规划阶段需要做的测算越多,而在面试情景下,是不可能做这样的测算的。当然这也和工作公司的文化有关:有的公司数据严谨,老板特别在意数据和逻辑;也有的公司,随便拍拍得了,老板只看有没有,不管对不对,因为她看不懂。
扯远了。针对面试,回到我们的“解决问题四步骤”,展开说一说:
第一步:定标准
任何一个模糊问题,都可以通过加“定性条件”及“定量要求”来变得更明确。比如“如何优化成本”这个问题,就可以按这个套路细化:
加定性条件。比如改成“如何优化总成本”?明确不是人力成本,也不是市场营销成本,就是总成本!
加定量要求。比如“如何让总成本在2020年基础上下降5个百分点”,或“如何让成本在2018-2020年均值的基础上下降5个百分点”
标准化之后,和面试官确认:您觉得是不是这个意思?或者,您看这样理解对不对?显得考虑非常周全,并且还拖延了时间,有更充裕时间思考。
非常稳。
第二步:做拆解
接触过咨询的都知道,拆解要按MECE原则拆,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没什么新鲜的,但真的管用!无论一个办法新不新鲜,只要它管用,就是一个好办法。
如果你平常确实对各类商业问题、奇葩假设场景做过相当程度的拆解练习,并且进行了总结,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常规拆解套路。请总结并记住这些常规拆解套路!
这一步,就是把你的套路列出来,逐个边说边试。怎么在“其实我啥都不懂”的情况下,还能一脸镇定,“显得很训练有素”的把面试推进下去呢?你可以这么说“根据我的理解,这类问题,通常可以从几个层面来验证讨论,比如我们可以先考虑...”。
接下来,你就可以开始你的表演...奥,不,是按你自己的套路边说边试了!比如我自己通常是:
优先定量:量化拆解天然就是MECE的,能省很多事儿。要么不同模块直接相加(注意去重),要么漏斗型层层转化,要么两者结合。如果都不行,再考虑定性!
其次定性:按业务模块、时间进度(比如前中后期)、紧迫程度(比如高中低)、影响大小(比如高中低)、流程环节、产业链结构、利益相关方等等,实在不行还有波特五力么!
当然,以上只是我常用的,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符合基本原则前提下,没有特别的一定之规。就像上面说的,“拆解”本身没什么难的,难的是“在有限面试时间内,完成合理拆解”,这得练练。随便找些案例都可以练:上学路上看到的、下班路上看到的、工作中遇到的,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尝试按以上原则标准化后再拆解。比如在上班路上,你就能随便列出这些问题:
我家附近这家便利店每天的营业额是多少?
我住的城市有多少栋10层以上的楼?
每天有多少架飞机从我居住的城市上空飞过?
公司办公楼附近10公里内有多少块广告牌?
楼下这个早餐店的老板今年能挣多少钱?
昨天老婆说我每个月零花钱2000块太多该怎么反驳她?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来练手!每天拆一拆,总结总结,要不了两个月,就熟悉这个套路了。这部分需要特别提醒下的,是以下2点:
拆到哪一层为止?拆解到你判断“能获取到数据/事实来验证这一层的结论”为止。比如“如何实现2020年成本率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如果你拆解到下一层,发现就能拿到数据来验证你的假设了,那么就到此为止。面试情景下,通常拆解三五层足够了。
拆解要不要用模型?波特五力等等都可以用,但别勉强用。我的经验是:贴近业务逻辑的拆解 > 套用模型的拆解 > 不拆解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你对这个问题“不熟悉”,也不要偷懒跳过这一步。
对熟悉的问题:你能比较容易完成“拆解”,如果能再这个基础上补充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细节(比如实际数据、落地细节、外行不知道的小秘密等等),显得非常专业。
对不熟悉的问题:你可能不太容易完成“拆解”,但还是要尽可能完成!完善的拆解 > 有瑕疵的拆解 > 不拆解。在拆解基础上,基于假设数据做一些验算(尽量用满五满十的整数,不要为难自己!),显得很有逻辑,数据敏感性也不错!
第三步:组结论
拆解完,代入一些简单数据计算后,恭喜你,面试中最难的一部分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得出的结果重新归纳总结,组织成一组“逻辑清晰的有力结论”。
比如,“基于过去三年数据评估,通过自动化减少工厂作业人力、智能化减少客服坐席人力后,合计可减少人力1500人,实现年化人力成本率较2019年降低5个百分点”。最后一句是结论,而结论前面的论据,是基于拆解结果得出的“最有力的论据”。
形成结论的基本逻辑,要么是“归纳法”,要么是“演绎法”。实战中,推荐用更简单一些的归纳法,被挑战的余地更小一些;如果用演绎法,记得步骤越少越好,步骤越长、演绎链条越复杂,被挑战的空间越大。这部分《金字塔原理》比我讲得清楚得多,按书里面的要求练上个把月,然后在各种口头汇报、邮件汇报时多用,很快会有明显提升。
第四步:拟方案
这个比较个性化,大体可以参考以下步骤。不过好在,在面试的时候根本不可能进行详细的测算,所以大体说一说基本过程就差不多了。即便没有那么细化,你逻辑清晰的说得第三步,已经非常可以了!第四步可以理解成面试时的“附加题”:没做可以理解,做了可以加分。
第一步:基于之前结论,说清楚现在方案的核心调整点
第二步:测算调整点带来的变化:客户感知、业务成本、收入影响等
第三步:基于影响大小、方案匹配度等因素,选择试点的地区、渠道,或产品
第四步:在试点时进行AB Test,验证方案效果
第五步:根据试点反馈调整优化方案
第六步:大规模推广落地,按月度追踪进度和成效
实际操作和这个肯定不会严格一致,比如做了AB Test后如果效果不好,老板非常不满意,就直接咔嚓了,也有可能。
行了,四个标准步骤的大体解释,到这里这就结束了。实际上,不需要经过多久的练习(可能最多一两个月),你就会发现:这套步骤通用性很强,能在99%的你不知道咋回答的时候,说着说着,你就知道“逻辑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
剩下1%咋办?朋友,工作久了你会发现,总有些时候你得认命。
况且,即便到最后你也没捋清楚面试官的问题,至少也告诉了他:你清晰的知道解决问题的标准步骤,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这肯定比你一脸懵圈的东拉西扯要好得多!